为什么在发钱和发消费券中选择了发贷款?从他们兜里掏10万出来搞活经济,总比从你兜里掏10万强吧
有需要,加微信。
复制dp0250
这两天有个新闻,不知道大家留意到没。最近发布的《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简单来说,就是鼓励银行继续放水,刺激消费。
放水的方式有两个:
消费贷款额度提高——个人消费贷款的自主支付上限,从30万提升到50万。
贷款期限延长——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从最长5年延长到7年。
什么意思?就是之前你只能借30万,现在能借50万了。以前5年得还完,现在可以拖7年了。当然,大家也都清楚,只有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人,才能享受这个政策。
我是比较感兴趣,因为身上背的有债。虽然暂时还没有银行给我批什么额度,但是他真敢批,我真敢用。当然,这种贷款要看看你是不是属于这种有需求的人群,如果是,你可以去借。如果不是,或者你真的去贷款消费,那就是属于脑子被驴踢了。
我理解的,银行说消费贷,并不是真的消费贷,只是名字叫消费贷。
还记得2020年期间放经营贷吗?当时房贷利率高,很多人靠经营贷买房,现在经营贷到期了,需要还钱。银行为了防止经营贷违约,就需要搞一些让这些人借新债还旧债的途径。无论它叫经营贷,还是消费贷,还是其他什么名字,目的并不是吸引没贷款的人去创造增量消费,而是让有贷款快要违约的人进行债务置换。至于为什么名字要叫消费贷,因为你以前把经营贷拿去买房,现在置换你买房的贷款,买房最新被定义为住房消费,这就算消费贷。债务人在增加债务给银行更多的利息,成为金融消费者,因此也算消费贷。没毛病。
所以,三十万变五十万,五年变七年,就是把你原来欠的本金和利息一起贷给你,给你更多时间续命。至于以后怎么办,那是以后的事。
看到这个新的消费贷政策一出台,网上是骂声一片。怎么看这事呢?说公平吧,好像不太公平;说不合理吧,又好像挺合理。因为这里面有个更关键的问题,体制外的人大多生活在心理安全线以下,说白了就是没安全感。就算发钱,这些人也会存着不敢花,非得存够了觉得有安全感才行。这样一来,发钱给他们也花不出去,那不就等于白发了嘛。
所以,对于体制外的普通人来说,一是不敢花钱,二是不敢贷款,这消费贷政策对他们影响确实不大。那现在谁还敢花钱呢?除了大款,就是体制内的人了。体制内有些岗位绝对工资可能不高,但能保障到65岁,有持续稳定的工资收入。
在银行眼里,这不就是行走的现金流嘛,妥妥的最佳贷款对象。对这个群体来说,他们没那么多不安全感,有钱就花,花了明天还有,所以敢贷款、敢消费。
政策面向他们,确实有一定合理性。
有人觉得这样不公平,为啥又是他们优先。其实大家也别气别骂。让有钱的人多贷款、多花钱,多买房、多买车,多雇些人帮他们消费,这样就能承担起拉动经济的任务,盘活整个经济。
从这个角度看,对大家都有好处。
想想看,从他们兜里掏10万出来搞活经济,总比从你兜里掏10万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