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贷利率24%生死线,不会一刀切

爱变现

助贷利率24%生死线,不会一刀切

dp0250:13277190250
有需要,加微信。
复制dp0250

今天早上有个互联网助贷平台的朋友问我是不是助贷最高24%利率要给一刀切了,起因是网传北京金融监管部门发布通知,拟禁助贷“会员权益”“增值权益”模式。而随着《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助贷新规”)的10月1号落地逐步来临,助贷的参与方都面临着无力整改,等待审判的末日心态。

一、我的回答很简单,不会一刀切。

因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4月发布的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确保借款人综合融资成本符合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规定(即市场默认的24%利率上限),却未直接写明“禁止超过24%”的字样。新规引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定间接约束利率,给行业留下了博弈空间。若真要“一刀切”,大可直接明令禁止24%以上利率产品,这种“留有余地”的表述,恰恰暴露了审慎与顾虑。因为整个助贷生态的毛细血管里,流淌的早已是高于24%的血液,强行截流只会引发系统性失血。

这事儿急不得,但估计不会像断直连一样烂尾,会一点点逼着各方逐步规范。

发给互联网助贷24%以下根本活不下去

助贷利率24%生死线,不会一刀切 第1张

二、当前互联网助贷市场呈现残酷的分层格局,赢家通吃。

仅有头部几家流量巨头能靠规模效应维持24%以下利率的产品线,而占行业多数的腰尾部平台,生存完全依赖24%-36%利率区间的贷款产品,甚至还有铤而走险36%+的。这些平台将高风险客群的贷款包装成“基础利率(≤24%)+会员费/担保费”的组合包,使实际成本突破24%。例如某平台典型操作是表面收取24%利率,再捆绑75元/月会员费,使实际融资成本飙升至32%。无论原来的双融担还是现在的融担+权益或者以后的其他创新,本质上都是行业已陷入恶性循环。主要是资产质量恶化,多头借贷比例超过60%的客群普遍存在,平台风控实质沦为“统计学游戏”,计算共债客户以贷养贷的比例,评估36%利率能否覆盖坏账,大数据风控估计也就留个反欺诈,甚至欺诈客户也要分类挽回一部分继续放款了。

三、这是一条成本转嫁的链条,头部平台将拒贷客户转介给腰部平台,腰部再甩给更下沉机构,形成风险击鼓传花。

若强推24%上限,约40%的高风险借款人将失去信贷来源,整个接盘体系崩塌,逾期率将如多米诺骨牌般连环爆发,那些现在看似稳定的大厂平台届时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更讽刺的是,部分平台应付监管检查的“障眼法”早已成熟,从36%产品池中筛选少量相对优质客户,包装成“24%以下示范产品”供银行展示。一旦真要求全量达标,行业面具将被彻底撕碎。

银行也有难言之瘾

助贷利率24%生死线,不会一刀切 第2张

四、高息助贷已成部分地方银行“零售转型”的鸦片,而且病入膏肓。

表面上,北京、上海等地金融局已率先行动,严禁助贷捆绑“会员权益”变相加息。但这种政策在中西部省份恐难落地,大量号称“零售转型成功”的网红城商行和农商行,实质是依靠高利率助贷堆砌出虚假繁荣。这其实也没办法,目前的经济L形发展,能找到这条助贷盈利的路已经是人才了,其他业务太难做,依靠助贷毕竟短期内给银行带来了收入和利润,至少短期保住了。

问题也出在利润依赖深度捆绑,部分地方银行通过助贷业务将零售贷款占比提升至20%以上,其收入的三成以上来自助贷。骤然切断高息产品,无异于对银行“断瘾”,流动性危机一触即发。这是一场知情却装睡的合谋,许多银行基层业务部门对平台“利率分拆”猫腻心知肚明,但为完成业绩指标选择沉默。监管检查时,银行只需展示书面利率合规的“样本合同”,实际执行则另有一套。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就过去了,一旦严格执行,大家都一下子都不好了。

北上广监管资源丰富,能穿透核查资金流向。而部分地方面对蜂拥而至的助贷平台,往往力不从心。

助贷利率24%生死线,不会一刀切 第3张

五、走向动态平衡的艰难之路

监管层对新规潜在冲击并非毫无察觉。在10月1日新规生效前,金融监管总局已向31家消费金融公司下发问卷,重点核查“权益费”是否导致综合成本突破24%。这种摸底暗示监管正寻求弹性空间,既不能放任变相加息,也不敢贸然掐断供给。

未来博弈将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种是技术性妥协方案,如上海、重庆试点的“24%+公证”模式,将公证服务转化为合规增信成本,但这类创新本身也是一种灰度,如果创新成本过高也较难落地。另外一条就是差异化定价探索,试点高利率白名单,待10月新规落地后,各种妖魔鬼怪现出原形后,初期治理可以允许实在无法短期治理的城农商行再维持一段时间,然后开个消金公司、民营银行的24%以上助贷利率出口,逐步把风险都集中起来,一旦集中到消金和部分银行,就能最大程度限制助贷平台的规模和风险。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与其遮遮掩掩,不如给行业一个口子,需求存在即合理,只是需要更强的管理。

六、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戒瘾之战,当前行业阵痛实则是挤出“监管套利型”平台和银行的必然过程,当潮水退去,没穿裤子的裸泳者终将现形。

监管手中的名单制管理和白名单披露机制,如同缓慢拧紧的水龙头,北京禁止“会员权益”的尝试,则似在试探市场的承受边界。而对那些将高息助贷当作“金融鸦片” 的地区性银行,监管更似戒毒医师,药下得太猛怕猝死,剂量不足又难除病根。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爱变现:房县羊小咩享花卡通讯经营部(个体工商户)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