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大国新危(一)

爱变现

农民:“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大国新危(一)


农民:“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大国新危(一)

 

不可否认,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乡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与压仓石,包括是劳动力的蓄水池,经济周期的调节器,经济危机软着陆的场地

最近数年出现的“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一说其实包含着一种“大国危机”,而不仅仅是农民工的怨言。恐怕,所谓的压仓石、稳定器、蓄水池、调节器等乡村具有的功能会因此丧失,这是一个在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问题,但是,未必可以通过发展去解决。

农民:“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大国新危(一)

   农村是农民的家,家里有自己的房屋,有往常足够解决温饱问题的田地,靠此,照常情况下,每个农民都不会忍饥挨饿,不会被日晒雨淋。据此,三四十年来,农民工即便在城市里找不到工作,碰到经济危机,但可以回到农村,有地种,有饭吃,有房子住,区别只是多挣少挣几个钱的问题,不可能出现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那些问题,因为我们的农民有地,他们没有,这是中国的制度优势,进而使中国的乡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仓石、稳定器等。逻辑很合理,然而,恐怕只能用于改革开放后的前二三十年里,最近十几年,乡村这样的诸多功能正在丧失,因为农民正在面临“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对于农民而言,为什么城市融不进呢?说白了,城市就不是农民的,而是人家市民的,城市里的制度设计都是服务市民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教育医疗、住房、公平就业等,农民工可以享受一些,但是,不可能一样,哪怕你在一个城市里的建筑工地上搬了四十年的转,都可能买不起一套房子,子女入学很难很难。当然,得看人家城市里的导向是啥?一方面,农民工作为一个承担城里脏活、累活、危险活的人群,为城市里创造或增添着财富,买房等却几乎与农民工无缘;另一方面,城市经济是需要消费支撑的,房地产是需要不断消化库存的,土地财政是需要更多人进来维持的,从此角度看,农民工会被鼓励买房,为此,一些城市制定的最臭名昭著的政策便是:农民工子女入学跟住房产权证挂钩,你在当地没房,孩子就不能入学,请问,这是农民工有买房意愿吗?这不是在绑架农民工吗?一方面把农民工当干活的工具还不算完,另一方面还将他们当搜刮财富的对象。由此看,农民工要么根本融不进去城市,要么融进去了,也会被绑架得死死的,为了房子与子女的教育负债累累,穷其一生,过不上几天幸福自由的日子。有人说这是城乡二元体制之祸,其实,之前的城乡二元体制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体制问题,今天则越来越是一个利益集团差异的问题。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特别是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可能吗?蛋糕就那么大,有时还会萎缩。何况城市里存在着各种危机与风险,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都需要往乡村或农民那里转移,其实,一直以来,城市里的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成本本是由农民承担的。

   如果农民工还能回得去乡村,上述问题也许就不是问题了,但是,今天,农民工越来越“回不去乡村”。当然,这里的“回去”是指回到乡村能够生活得起,生存发展得了;而“回不去”自然就是指农民已经靠现在的土地等活不下去了。包括的情况如下:第一,很多农民在乡村已经没地,有地的即便没有撂荒,也大都租出去了,有的还是由村集体以合同的形式长时间成规模地租出去的,租金少者两三百元,多者七八百上千元,在今天这样的消费水平与物价水平下怎么活?当然,这不意味着租地的经营者就能靠农业赚钱;第二,即便还有地种,农二代或年轻的农民工还会种地吗?第三,假设还会种地,生产方式已经不是传统的那样,可以以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的形态维持低成本,现在的机械化良种化需要的资本投入量很大,一年下来,扣除成本,可能还不如将土地租出去合算;第四,不仅物价一直在膨胀,而且生活已经完全货币化与高度物质化,人们的欲望彻底功利化,土地的那点产值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满足不了,对啦,农村的彩礼一直在膨胀,据说江西都膨胀到三四十万及以上,请问,“人均一亩三分,户均不超过十亩”的那点地要种多少年,才能给儿子娶上媳妇?自己还活不活啦?这样的农村怎么“回得去”?第五,越来越多的农民连宅基地与房屋都没有了。总之,农民凭什么还能回到农村?

农民:“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大国新危(一)

   由上,当农民(工)面对的越来越是“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的时候,乡村所谓的压仓石、稳定器等功能恐怕会很快丧失,这么大的国家将会遭遇到新的危机,不宜再想当然,理想化地将某些东西强加给“三农”,而是需要在新形势下去探寻新的对策与答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站名称<爱变现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