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有六大问题或矛盾导致在中国种地不赚钱

爱变现

至少有六大问题或矛盾导致在中国种地不赚钱


至少有六大问题或矛盾导致在中国种地不赚钱

 

都说在中国做农业不赚钱,小农户这样说,大老板大企业亦然,其实,发达国家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些大农场很多也是靠国家补贴活着。看样子,农业不赚钱的根源不在于从业者的经营能力上,也不在于技术与投资上,它是一个行业乃至产业上的问题。本文认为,至少有六大问题或矛盾导致在中国种地不赚钱。

至少有六大问题或矛盾导致在中国种地不赚钱

  第一,农业的生产率更新升级慢。整个社会中,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是由平均的生产率决定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农业产值不仅份额非常小,且其技术革新速度非常慢,成效远不及工业。纺织、机械、化工乃至建筑等行业的生产率可能提高了成千上万倍,有些行业一个工厂的生产足够满足全世界需要,而农业依赖着土地,依赖着自然环境,农业生产重要的是土地生产率而不是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传统社会,土地生产率能提高三到五倍就不错了,而资本的平均利润率是由那些生产率提高成千上万倍的行业决定的。

  第二,土地资源禀赋限制。各行各业的生产都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于工业只是一个生产经营的空间场所,工业的原材料供应跟土地无关,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从市场上源源不断地购进,甚至想要多少就要多少,进而可以将生产规模无限扩大,满足市场的无限需求;而土地对于农业生产则具有空间场所与“原材料”的双重功能,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需要更多数量的土地,就像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原料那样。问题是:土地不仅是高度稀缺的,而且产权是零散分布的,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极小的国家例外)的土地资源像矿产资源那样由少数几个企业去利用。结果,不仅整体上“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且每个具体的生产经营者可利用的土地都非常有限,买都买不到。当“原材料”几乎一直只能定时定量地获取时,生产规模就不可能扩大了。在这一点上,历史悠久的原住民世代从事农业生产的亚欧大陆是这样,澳大利亚与美洲等新大陆也只有相对的优势。

  第三,国与国之间的不对称竞争。农业应该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如上所述,每个国家的农业生产都遭受土地的资源禀赋限制,但是,第一,在技术水平与经营模式上;第二,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国与国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尤其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新大陆国家,与中国这样的传统大陆国家相比,其“人少地多”的资源禀赋优势是其农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当然,加上欧洲,发达国家的农业在技术水平上也远超中国,只不过,这是他们近代几百年长期发展包括创新积累出的结果,中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也就才几十年。所以,国与国之间的农业竞争根本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同一起跑线上进行的,甚至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即便这样,他们的农业依然还有巨额补贴。进而,可以说,国与国之间的农业竞争根本不存在西方经济学上所强调的竞争基础与竞争意义。在越来越全球化、市场化与自由化的国际经济秩序中,这种不对称竞争其实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最大压力与挑战之一,势必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具体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益。

   第四,越来越大的租金负担。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适应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不可能赚钱,所以,推动土地的流转集中与规模化经营是必然的,为此,“三权分置”改革是时代所需,小农户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新型经营主体,保留住承包权,获取租金收益。但是,之前,土地对于小农户承担着就业、生存与社会保障的功能,这是土地承包权的宗旨,问题是:今天在土地流转中,要么农民只能获得较少的租金,比如两三百元,土地对于他们的就业、生存与社会保障尽失,这么少的钱对于农民基本没啥意义;要么村民与村集体想着获得更多租金,这也是“三权分置”改革的初衷,但是,这会对新型经营主体造成巨大负担。其实,即便是两三百元的租金,都已经成为一些新型经营主体特别是粮食生产者的巨大负担。未来,围绕着土地租金的博弈可能会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变量,不排除新型经营主体的租金负担会越来越多,甚至会成为其最大成本与开支(劳动力可以用机器代替)。

  第五,季节性下的资产专用性很强。农业生产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农机,包括旋耕机、收割机、播种机、排灌设备、无人机等,它们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投资大,而是资产专用性强,比如收割机只能用于收割某种庄稼,做别的不行。有人会问,工厂里的机器,比如机床也具有资产专用性,但是,工业可以连续生产,机械可以持续使用,回本的速度很快,而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季节的影响很大,旋耕机、播种机与收割机就用那么几天,排灌设备看降雨情况,无人机(喷洒农药)看具体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其它时候都是闲置的,这些都跟自然因素有关。总之,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自然性导致其固定资产的资产专用性很强,实质上增加了其生产成本,降低了其收益。

至少有六大问题或矛盾导致在中国种地不赚钱

  第六,农业没有且不可能市场化。本文不认为市场化一定就是好的,只是从市场化的角度分析下农业发展的困境。在西方经济学中,农产品市场一般被认为是最接近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因为从业者无数,产品没啥大的差别,所以,竞争性最强。但是,实践中农业没有且不可能市场化,生产经营者不能自主决定种啥,种粮食既然不赚钱了,他能不种粮食吗?粮食价格几乎从没“随行就市”过,甚至粮价增长都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在正常的市场经济下,种植某种东西不赚钱(可能是因为种植太多包括相对太多),会有一些种植者离开,产量与供给就会减少,进而价格会增长,如果可观,会吸引新的种植者进入。在这样的机制与规律下,种地会跟其它产业一样存在各种市场风险,包括经营者的优胜劣汰,但是,只要价格是市场化的,就存在跟其它产业一样的赚钱机会。问题是:从生产经营者的决策到粮食价格都不是市场化的,国家对于土地的使用与种植结构居于主导地位,为了社会稳定,粮食价格基本不动,尤其是粮价长期不增长。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生产者更像是为国家打工的生产车间里的一个工人,按照国家要求生产特定产品,之后国家定价拿走,但是,第一,国家不给发工资;第二,自己承担风险。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网站名称<爱变现百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